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

110227 簡記

關於鏡頭使用的筆記,
目前手上擁有的鏡頭有以下:
1. 50mm F/1.4 D
2. 18-70mm F/3.5-5.6 G ED DX
3. 28-85mm F/3.5-5.6
(28端微距)
4. 70-210mm F/4-5.6 D

===分隔線===

1. 50mm F/1.4 D
畫質軟,大光圈下遇強光色散非常嚴重(紫邊)
基本上全天候都可拍攝,但對逆光拍攝的狀況要視情況縮光圈或避開直接光源。
1.4光圈可以有效提高快門速度,唯景深非常淺,需要完整細節時必須取捨,
夜間搭配高ISO(800),在有微光處快門還能維持在約1/15,
適合人像動物低光源環境使用。

2. 18-70mm F/3.5-5.6 G ED DX
廣角鏡,解像力普普,飽和度也普普,
強光逆光處剪影邊緣易泛光,剪影表現差強人意
自動對焦安靜,且速度極快,雖然有泛光現象但色散控制做得不錯,光圈全開(F3.5)也不太有明顯紫邊。
廣角變形對稱度佳,空間壓縮效果不錯,拍攝夜景星芒效果也在可接受範圍內,
適合地景(Landscape)、室內人像使用,建議搭配閃光燈彌補光圈不夠大的問題。



3. 28-85mm F/3.5-5.6 (28端微距)

畫質銳利但因鏡內有霉斑塵點,以小光圈拍攝時會有黑色顆粒浮現。
28端微距景深極淺,拍攝時必須以縮小光圈解決無法拍攝細節的問題,若有預算應盡快送去維修清洗。
因廣角端不夠廣,且鏡頭本身進光量偏低,低光源環境成為致命傷,
唯其畫質銳利度及微距功能十分適合搭配腳架攝影棚
拍攝靜物商業攝影等等不需瞬間反應的內容,或是支援昆蟲等細微物體的拍攝。

4. 70-210mm F/4-5.6 D
飽和度、銳利度、色散、變形控制都非常好,
光圈小,且最短對焦距離要1.5m,
使用時機必須抓在光線充足的狀況下才能發揮他本身的功能,
搭配腳架及F45的最小光圈,也許可以作為拍攝月球的工具(未實驗)
可用在人像棚拍天候良好的野外拍攝


===分隔線===

1. 50mm F/1.4 D
2. 18-70mm F/3.5-5.6 G ED DX
3. 28-85mm F/3.5-5.6
4. 70-210mm F/4-5.6 D


拍攝時機及優先順序
目前這四支鏡頭的搭配,以戶外攝影為出發考量的話,
若有良好日照的情況下,使用優先度應該是4>2>1>3
日照不足,則2>1>4>3

先排除掉3不適合戶外拍攝,
這是考慮到就算在Magic Hour也會出現光源不足的問題,
因此要先以日光做優先考量(在強光環境下的表現也較為優秀),
而進入了魔術時光後,可以藉此時的光線以來進行地景人像的拍攝,
也不容易出現日間白色泛光的現象。
所扮演的腳色主要在於淺景深的輔助或是畫質需求不同的狀況(如,女性人像)。


以上是今天猴硐半日遊的感想。

CLICKs